《红海行动》的价值远不止26亿彰显大国风范

时间:2018-03-03 05:00:23阅读:45988
《红海行动》的价值远不止26亿2018年电影春节档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无疑是《红海行动》的票房逆袭。这部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在最初排片票房双双低开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口碑一路逆袭登顶
  • 恋爱先生
  • 都市 言情 情感
  • 靳东 江疏影 李乃文 辛芷蕾 李宗翰 倪大红 田雨 宋妍霏

红海行动》的价值远不止26亿

2018年电影春节档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无疑是《红海行动》的票房逆袭。这部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在最初排片票房双双低开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口碑一路逆袭登顶。截至今天上午7时,该片累计票房已超过26亿。然而,《红海行动》的价值远不止这26亿的票房数字能够衡量。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红海行动》是一次主旋律题材电影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尝试,是运用国际化的制作理念和叙事方式对主流价值观的创新表达,影片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是一部彰显大国担当和文化自信的优秀作品。

把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推向新高度

提到《红海行动》,就不得不提《战狼2》。同样是以撤侨为故事原型,同样是特种兵深入他国腹地营救中国公民,同样是飞机、坦克、枪炮轮番轰炸,同样是票房口碑双丰收,这两部现象级电影的成功有目共睹。

“去年《战狼2》为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树立了新标杆,今年的《红海行动》又跨越了这个标杆,把中国军事动作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电影工业和创作成熟的速度真是超乎想象。”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提到,他在观影时最大的感受是“心脏有点受不了,没有喘气的机会”。《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也指出,《红海行动》最夺人眼球的首先就是“高密度、高强度乃至带有轰炸性的视觉奇观”,与珠玉在前的《战狼2》相比,《红海行动》是“以纯粹的重工业手段猛火打造而成,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红海行动》的成功,是建立在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坦言,如果在前两年,凭借当时的电影工业、科技乃至主创团队的实力,可能根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空间的容量足够扩大以后,为这样的影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则认为,《红海行动》之所以能够在类型化上达到一种极致,也是主创们善于吸收好莱坞战争片经验的结果。“用类型化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想内容,这是中国电影走向规范化、走向工业化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在吸收外来的同时,中国电影才能够真正地走出去,用全世界共同认可的语言表达中国的故事。”

高扬集体主义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与《战狼2》所塑造的孤胆英雄不同,《红海行动》成功刻画了蛟龙小队的英雄群像,这一突破得到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的赞赏。“《红海行动》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做当代中国海军官兵的精神制高点,而是把焦距对准了集体主义精神,这才是我军战斗力最深厚、最强大的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都身怀绝技,但都各有自己的弱点,加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变得无坚不摧。这种崇高信仰下的现代集体主义精神,照亮了全部的剧情,使该片鲜明地区别于西方军事大片的精神内涵。”

不过,也有多位专家指出,单个队员形象塑造得不够饱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海行动》的艺术感染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就说,自己看完电影很满意但不太满足,“一部电影一定要塑造最典型的英雄人物,即使是英雄群像,也要让观众记住最主要的主人公,这是创作规律”。解放军报社文艺部主任吕国英指出,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应该“多些典型性、少些类型性”。

《红海行动》不仅仅写撤侨,写营救,还加入了反恐的线索。《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这一点恰恰提升了电影的高度,使影片具有了人类意识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现在在一个地球村里,正义战胜邪恶,是全人类的责任。这是我们在军事影片国际化传播上能得到认可的一个点。这部电影还有牺牲精神。牺牲是战争的必然,它没有像别的电影一样战无不胜,它的悲壮在这里。”

专家注意到,《红海行动》设置了一个非常具有当代性的命题,“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动用军力去拯救一个公民的生命?军人在拯救本国公民的同时,如何面对其他国家公民的生命?”这让《人民日报》主任记者刘阳想到了多年前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上映时所引发的讨论。“那个时候中国观众可能对那部电影的内在逻辑不是那么认同,但是今天我们在《红海行动》里再聚焦这个命题的时候,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理解和认同了。对生命和个体认识的进步,也是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不断贴近的体现。电影表达的内在感情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公民权益的珍视,这是这个电影特别有特色的地方。”

彰显大国风范和文化自信

“《红海行动》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答案再明显不过,也再自然不过了,只有在这样一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才可能产生《红海行动》这样全新的中国式大片。”《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红海行动》成功地将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声音、中国价值观融入其中,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注意到,不止《红海行动》开始把中国的军事力量放到国际上去展现,春节档同期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也是讲述中国侦探在纽约的故事,就连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恋爱先生》、《谈判官》,也都开始把中国故事放在国际舞台上了。“大国风范是这段时间中国影视所反映出来的大景观,这个景观值得我们研究。”他还指出,“《红海行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工程,同时与市场的需要达成了合力。从创作角度上来讲,香港团队跟内地团队的结合,包括各个政府部门、军队和民营公司的结合,这里面的经验值得探讨。”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明振江看来,《红海行动》体现了中国崛起后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人民海军用维和行动体现了反对恐怖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今世界崭新的话语主题。”他认为,《红海行动》的逆袭成功,对档期的拓展和电影观众的接受度做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说明主旋律电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关键是如何使之成为最有艺术魅力、最具观赏价值、最受观众欢迎的精品佳作”。

幕后:拍电影如同打了一场硬仗

昨天的研讨会上,《红海行动》的主创们也分享了影片拍摄制作的幕后花絮。如果说《红海行动》是春节档的一道硬菜,那么整个拍摄过程更是犹如打了一场硬仗。

导演林超贤坦言,在拍《红海行动》之前,他没有任何拍摄战争片的经验,内心十分忐忑。为此,他不仅搜集了大量资料,也看了很多战争题材纪录片和经典电影。“电影的背景是也门撤侨,在场景选择上是一个最大的困难。”林超贤说,棚拍其实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但是他觉得棚拍没有说服力,最终选择远赴摩洛哥拍摄。“摩洛哥非常远,而且所有的条件都是很艰难的。整个剧组差不多带了500多人,他们的安全也是我要考虑的。我到摩洛哥考察了一个半月,那里几乎都是山和沙漠,我看完以后回来重新敲定了故事的想法,设置了唯一一场城市发生的巷战,其他的拍摄地点都是在沙漠、荒山、偏远的小镇。很多戏的拍摄场景都是在地表温度达到45-50摄氏度,湿度不到20%的天气情况下完成的。剧组每天吃饭都是拌着沙。我在这个环境跟大家逗留了半年,有些工作人员在那边住了一年,我很感激所有愿意跟我一起坚守到底的台前幕后,他们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太多。”

谈到故事的主题,林超贤说,“我始终相信一个战争片要打动人,就要用画面的力量去传递真实。” 他对《红海行动》的定位是“文戏武拍”,用动作来包容人性真实的情感,展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军人形象、精神和使命。为了呈现真实的战乱环境,他用了非常多的实景和大量的特效。也因为导演对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电影的档期从国庆档拖到贺岁档,又拖到春节档。“在重重压力下,我们最后奋战到底。虽然现在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满意程度这么高,但是我自己来看还是有一些做得不好。”

在影片中饰演副队长的杜江也是第一次拍战争片,第一次饰演特种兵。“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也没有可供借鉴和体验生活的地方,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特种兵战士呢?我觉得拍《红海行动》要放弃以前所有的表演经验,也不能迷信所谓一秒入戏的演员天赋,我选择锻炼身体,通过一天6小时不停歇的锻炼,让我的身体相信我可以做到一个战士能够做到的动作。”

他透露,影片中有很多在沙漠里开车的大全景,演员根本没有露脸的机会,但是导演还是坚持让大家坐在自己应该坐的位置上,“可能在电影里只会出现一两秒钟的画面,我们要花三四天的时间完成。其实我们不是拍了一部战争片,我们真的是打了一场硬仗。拍了许多戏,但是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让我有今天这样骄傲荣耀的感觉,这就是《红海行动》。都说林超贤导演是一个魔鬼导演,很虐待演员,但是我觉得就是他的这份虐待,让我们每个演员都非常安心把自己交给他,全情投入在电影里。”

影片中有些战争场面非常真实甚至有些血腥,但杜江说,林超贤导演在生活中其实是非常有爱的一个人。“有一场戏要炸楼,导演拿着一把枪在楼里不停地开枪,原来他是想要吓走那些藏在楼里的流浪猫、流浪狗,希望在拍摄的时候不伤害到任何一个生命。”

总制片人于冬这样评价《红海行动》,“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林超贤导演和所有主创用命换回来的,这个摄制组是一个了不起的团队。导演每天工作16个小时,把自己打扮成海军陆战队员,脸上抹着迷彩,挎着枪,演员做不到的地方他演给他们看,在导演的感召下,他们才出色地完成了这么好的一部影片。”

本报记者 李俐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