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边不是海棠红》火了!就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儿~

时间:2020-04-13 18:07:47阅读:79333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徽班进京算起,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都曾深受人们喜爱,却又在时代的浪潮中陷入低谷。近日,一部以京剧为主题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却出人意料地博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
  • 定军山
  • 战争 剧情
  • 杨立新 谭元寿 梁镜珂
《鬓边不是海棠红》火了!就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儿~
《鬓边不是海棠红》火了!就因为它做对了这件事儿~
1/2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徽班进京算起,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都曾深受人们喜爱,却又在时代的浪潮中陷入低谷。近日,一部以京剧为主题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却出人意料地博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重新掀起了京剧带来的文化热潮。

  如今在电视剧市场,如何在原汁原味保留几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和精华的基础上,以更适合现代人视角的方式呈现出来,一直是以国粹文化为底色的影视剧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虽然不少电视剧中喜爱融入戏曲元素,但影视圈很少有人敢碰戏曲题材剧。资深制片人张雅曾直言:“带有京剧元素的电视剧有文化内涵,但真的拍一遍梨园行的大剧特别难,因为是国粹,博大精深。”

  以传播学的视角看待,戏曲的兴衰与媒体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早在百余年前,谭鑫培就曾利用当时的先进技术拍摄了电影《定军山》,80年代的评书风靡全国,依赖广播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曾被认为已经衰落的相声,则借助网络流媒体的兴起焕发了勃勃生机……

  事实证明,无论是京剧、地方戏还是语言节目,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是条死胡同。传播是曲艺获得受众的根本,有了更广泛的受众,才能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接地气儿、下神坛,适应全新的媒体形式,利用最新的媒体技术,才能走出属于曲艺发展的新天地。

  以戏曲为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曲形成了完整、体系化的文本即表演范式,一颦一笑、一腔一板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这固然是对艺术、作品打磨的极致追求,但适应新兴媒体技术与之并不冲突。

  相声也是如此。德云社捧红了多位相声演员,年轻的观众甚至能整本成套地唱出传统文化韵味浓厚的太平歌词,令人感慨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如此有魅力。

  事实上,戏曲曾经是最善于利用媒体技术的艺术形式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刚刚诞生的唱片是彻头彻尾的新生事物。面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播放形式,一批京剧名角儿率先“吃螃蟹”,马连良更是将新编剧目直接录入唱片,获得市场反馈后才回到传统舞台表演;梅兰芳则对电影抱有极大的兴趣,参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由此可见,利用新兴媒体技术称得上戏曲的“传统艺能”。在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类似的尝试不胜枚举。在短视频平台,有大批京剧、地方戏青年演员进驻,几十秒的精彩唱段、视频直播中的现场表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让大批青年观众领略到传统艺术之美。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自信恰恰来自对传统中精神内核的自信,而不是良莠不分的敝帚自珍和文化迷信。戏曲走下神坛接近了“灶台”;接地气儿的同时也接了“人”气。可以说,传统戏曲已经开始走上了新的征程。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